于平凡中铸辉煌
——记“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中铁八局建筑公司赵智善
赵智善是中铁八局建筑公司的一名80后项目总工程师,他中等个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架在鼻梁上,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稍显单薄的印象。但是,在急险难重的任务面前,他却能独当一面,始终迎难而上,逐渐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并开创了国内下穿铁路既有线框架桥施工的先河。
埋头苦干 孜孜不倦
2010年刚刚走出校园的赵智善来到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兰新铁路项目部。该项目地处西北,海拔2300多米,气候干燥,饮用水匮乏。在艰苦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下,他甘之如饴,心无旁骛,努力学习施工项目现场管理与技术知识。他白天在工地测量,并积极参与桥梁桩基础、墩台身及连续梁、涵洞、路基以及无砟轨道的施工管理,晚上埋头学习规范知识,巩固理论基础。通过勤勉学习、踏实工作,赵智善成为入职大学生中的佼佼者,练就了一副好本领,获得了企业2011年度“优秀团员”称号。勤奋拼搏 勇挑大梁
“干技术工作,须得稳扎稳打,来不得半点漂浮不实之举”是赵智善一向的工作理念。赵智善于实习期满就独立承担完成了新建兰新铁路雷台村特大桥和1.1公里路基的测量和技术管理工作,2012年项目领导决定给他再“加加担子”,让他负责翟寨子特大桥连续梁的技术管理工作。翟寨子特大桥是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的重难点工程,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境内,全长145.5米,为一联三跨,采用挂篮施工。没有连续梁施工经验的他努力钻研图纸、查阅资料、编制施工方案,每个重点节点工序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以免疏漏。从挂篮拼装、预应力管道安装、钢筋绑扎,每道工序他都亲自把关。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翟寨子特大桥比预定工期提前10天完成连续梁合拢,保证了架梁通道的畅通,为整个项目顺利竣工做出了积极贡献。因赵智善在连续梁施工中优秀的表现被公司评为2012年度“先进生产者”。
2013年兰新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时,已经成长为项目副总工程师的他带领技术人员坚守一线,吃住在工地,饿了吃盒饭,困了就在道床板上和衣而睡。通过他和团队历时5个月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双线40公里无砟轨道施工任务,受到了业主兰新铁路甘青公司的好评,其所在项目部因为出色的业绩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2013年“工人先锋号”殊荣。
技术精湛 不畏艰难
2017年是赵智善职业生涯中不平凡的一年,他被任命为贵阳北动车运用所扩建工程二分部项目总工程师,实现了从一名技术员工到项目领导管理岗位的蜕变。贵阳北动车二所工程是2017年中铁八局工期压力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项目之一,也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最关注的项目之一。面对这样一个重难点工程,面对公司的信任,面对项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重托,赵智善倍感责任和压力巨大。面对压力和挑战,赵智善始终坚信“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在工期和安全质量重之又重的贵阳北动车二所工程下穿贵开框架桥工程施工中,经专家组反复论证最终采用的钢筋骨架整体预制吊装平移至设计位置后原地浇筑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创新了铁路下穿既有线框架桥施工工艺工法,该工法开创了国内铁路施工之先河。赵智善作为施工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在初步思路明确后,他彻夜未眠查阅图纸和相关资料、进行理论计算,历时三天三夜拟出了施工初步方案。既然是首创,就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赵智善一方面加强学习,不断摸索、总结大型吊装、连续浇筑、循环回填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及时和技术员分析探讨,集思广益。对施工方案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钢筋笼整体制作和吊装,赵智善始终坚守在施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正式实施后,施工进入快车道,捷报频传:下穿贵开框架桥各阶段都比原定计划提前,总工期提前了15天,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并获得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管中心贺电表扬。因贡献突出,赵智善被授予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2017年“火车头奖章”、中铁八局2017年度“优秀业务技术骨干”等殊荣。
在工作中,赵智善始终保持奋起直追、争创一流的勇气和激情。项目部同事常说:“赵总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面对工作和专业绝不含糊。”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干部,路还在脚下、还在远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出名出彩的风光,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书写人生、铸造着辉煌。
作者:黄上乙、梅强、罗晓丹
单位:贵阳北动车二所项目部
工作中
施工现场
获得荣誉